金年会信誉第一

专访金年会信誉第一总裁刘信义:发挥上海优势,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2020-12-11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几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进化速度大大超过人类的预期。在中国,金融科技正在见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智慧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上海已抢先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奋起发力。

       2020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评分章节中,上海连续4期排名前三。

       全球排名连续跃升之后,上海将如何发挥金融科技的积聚优势?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将在哪些方面发力?由金年会信誉第一倡议发起成立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将如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期间,第一财经独家专访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理事长、金年会信誉第一总裁刘信义。

\

 

       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赛道上的上海优势

       第一财经: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评分章节中,上海连续4期排名前三。上海发展金融科技有哪些核心优势?

       刘信义:今年9月最新一期英国智库Z/Yen集团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超越东京,首次跻身全球第三名。上海各项综合得分与第一名纽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代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正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金融界的肯定和认可。

      在国家战略驱动下,经过多年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双向开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85%以上的直接融资总额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今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有望超过两千万亿元。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及黄金国际板等在沪启动。A股相继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FTSE)、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截至今年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合计持有7.9万亿元人民币资产,是2016年初3.3万亿元的两倍多。

      今年以来,疫情并没有阻挡金融开放的步伐。一批国际金融巨头纷纷落户上海。4月1日,公募基金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随即一批全球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提交在沪设立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截至目前,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30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一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筹备在沪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

上海发展金融科技有基础、有底蕴,科技赋能金融有实力、有空间。良好的金融基础,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也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动力。整体而言,上海四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功能完善,金融科技企业获得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二是金融机构体系门类齐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金融法制、金融人才、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四是地处国内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水平较高,“双循环”战略链接功能日益增强,多个国家战略叠加汇聚,发展金融科技的大环境相对优越。

      此外,上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资本、人才、技术、产业和企业等创新要素聚集;同时国际金融中心、新蒲京娱乐官方网站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加快联动发展,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重要的头部金融科技企业。这些都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可喜因素。

 

      奋发有为提升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境界和水平

      第一财经:上海要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还有哪些短板亟需补齐?需要在哪些地方发力?

      刘信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包括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内等文件,都把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如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离不开系统性进化、全方位突破和阶段性聚焦;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由赋能向增能和产能演进。随着5G技术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力,特别是新发展格局365滚球官网略链接功能的发挥,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格局中,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在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上不断深化发展,正着力在基础研究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对于上海发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需要考虑来自于技术发展、数据运用、业务与生态、客户体验、合规与监管挑战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可以概括为“五个度”,即技术的成熟度、技术和业务的结合度、客户的接受度、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度以及监管的适配度。

      首先是技术的成熟度。金融科技是以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发展有其自有的原发性以及连续性、跳跃性等特点,而商业目的或业务诉求的发展,是对一项技术认可或商业化应用的动力,推进着技术的革新与升级。以边缘计算、智能芯片、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为科技金融创新提供底层支撑。金融科技正向传统金融产业进行多维度、多层面与多链条的加速渗透,不断催生新的产品、业务和生态。技术的成熟度,业务场景应用中的可靠程度和价值贡献度,是最基础的考量。

      其次是技术和业务的结合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只有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场景高效结合、落地,才能产生业务价值,优化经营效率和成本,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价值体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风控水平,满足合规和监管要求。比如,客户进入金融机构经营场所后,技术能否迅速对其精准画像和匹配业务策略,将其从目标客户转化为高价值的商业客户。这涉及到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融合创新、运维能力的匹配,还涉及配套的商业伦理和相适应的法规政策。

      第三是客户的接受度。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通过智能化的产品设计产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可以增加产品触达能力、便捷性和响应速度,丰富在线体验,深度满足客户需求,挖掘客户消费需求潜力。当涉及到客户消费习惯改变和隐私安全等因素时,客户会有不同的选择,接受程度也不同。比如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安全技术,有的客户就不一定接受。有的客户关心便捷、效率与效益,有的客户更关心数据隐私保护以及隐私交易、隐私合约等安全功能。

      第四是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度。数据首次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增列为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商业银行存有大量结构化数据,可以对购买金额、次数等结构性数据进行信用识别,但缺乏动态的非结构化数据。电商巨头等平台公司拥有具体购物数据以及大量非结构性数据,可用算法识别购物偏好、购买动机、真实购买力,给出差异化的信用数据和额度不同的信用贷款。金融机构要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需要推动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对内进行数据治理,做好数据分级和分类施策。对外要理清数据权属,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把公司内部数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行业数据整合利用起来,需要推进和优化产业生态、业务模式和监管方式等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五是监管的适配度。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生态,极大地释放金融服务能量。金融科技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挑战。金融科技企业在增强金融普惠性的同时,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监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术创新?这就存在监管与技术创新匹配性问题。比如人脸识别,理论上技术的识别水平已经高于人工平均水平,监管角度必须考虑负面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目前,监管正努力在激发市场活力和避免风险上做好平衡,及时总结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点经验,强化以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

      上海要补齐短板,就需要在上述“五个度”上持续发力,不断突破和提升。金融拥抱科技,金融科技拥抱监管,监管不断进步,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不断把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推向新的境界和水平。

 

      联盟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中的使命和作为

      第一财经:今年5月,金年会信誉第一倡议发起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目前运行成果如何?作为上海金融科技领域第一个市级产业联盟,将怎样发挥作用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刘信义:产业联盟作为资源整合、协作共赢的合作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6+1”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努力构建和完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合作和产业促进平台,服务上海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官方多方指导、主体广泛参与。联盟已形成指导单位、联合发起单位、成员单位“8+49”格局,实现了上海金融科技领域要素全覆盖。8家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出任联盟指导单位,包括央行上海总部、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市金融局、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和虹口区政府等。49家联盟成员单位,包括1家倡议发起单位、14家金融要素市场单位、10家持牌金融机构、8家金融科技公司、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4家新金融及金融科技子公司、5家功能性机构、1家秘书长单位。三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联盟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建立联合实验室、成立创新中心、创新成果展示、发布金融科技白皮书、举办行业峰会和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打造金融科技的交流平台、展示平台和创新基地。

      发挥联盟在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中的平台、枢纽和载体作用,是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也是联盟自身的使命和工作重点。成立以来,联盟重点在集聚、协作、创新等方面下功夫。集聚,就是要通过优化服务、完善配套,汇集各类机构和各领域人才的力量,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协作,就是要围绕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场景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需求,促进行业监管者、参与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创新,就是要推动形成金融科技策源能力培育机制,汇集金融科技重大研究问题和突破方向,积极参与和主动开展创新试点,加速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推动金融科技策源性创新。

      运行至今,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已初结硕果。“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相继揭牌运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并公示首批8个试点项目;发布《上海金融科技白皮书(2019)》、“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课题”等成果;筹备设立面向行业应用与新兴技术的专业委员会,推动金融科技产用对接;探索形成长三角金融科技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筹备举办“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首届上海金融科技创新博览会暨全球金融科技节(2020)”,进一步提升联盟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推进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创新基地。“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监管测试中心、相关科研机构和功能性组织入驻,打造金融科技行业的产业集聚高地和创新应用高地,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重要承载区。一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同时,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也在各家单位的共同呵护下孵化成长。

      推动落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鼓励包括联盟各成员单位在内的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监管试点项目申报,协助央行上海总部等监管部门完成第一批创新监管试点项目的征集、公示和专家论证等工作。同时,第二批试点项目的储备、筛选工作也已启动。

      主攻建设金融科技应用示范区。“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联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联盟成员单位集中展示金融科技发展创新应用成果的主阵地。实施“联合实验室50+50伙伴计划”,共同建设金融科技的联合攻关平台,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

      落地推进“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着手筹建“金融大数据安全应用平台” ,力争升级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网络安全研究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测试评估、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等服务工作,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项目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与科研攻关服务,保障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应用安全,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和标杆作用。

 

      第一财经:作为联盟参与的成果之一,您如何评价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8个应用项目?监管沙箱被视作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创新。您对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方面有何思考和建议?

      刘信义:金融科技创新,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高效赋能。作为整体来说,它标志着社会金融体系的进步、发展和成长。但金融始终是金融,金融科技不管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它解决的依然是金融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仍然要依托金融、服务金融。因此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金融的规律,遵守金融监管的规则。监管部门对创新的态度,始终是积极而审慎的,特别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态度是鲜明的,推出“监管沙盒”就是开放态度的表现。同时,监管也必须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

      今年8月,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从公示情况来看,首批共有8个项目“入围”。申报主体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持牌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在技术应用上,试点项目多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提高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提升数据风险防控能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监管沙盒”机制及其多方参与主体的有益实践以及金融科技项目的后续产业化推广,有助于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第一财经:未来,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如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有哪些思考和展望?

      刘信义:金融科技有助于打造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高性能金融生态,提升金融企业商业效能,促进内部经营变革,推动监管效能升级。占领金融科技高地,增加金融科技制度供给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焦点,也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题中之义。

      具体而言,进一步发挥多个国家战略叠加汇聚的制度高地效应,针对资本流动、创新投资、人才引进、产品服务等方面,在政策创新供给上有所突破,拓宽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的政策空间。将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向金融科技领域延伸,汇聚金融监管、金融服务、金融研究各领域的力量,加强合作共享,加大金融科技资本投入,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强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研发,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联盟的生命力和显示度,在于它的定位与特色,在于它的使命与作为,在于它对未来的自我期许,离不开对所承载功能与空间的深刻理解与发力突破,更离不开各联盟成员单位的贡献与努力。

      今年是联盟成立元年。联盟未来发展的路正长。在联盟指导单位指导下,联盟成员单位在联盟大家庭里都积极参与和有所作为,让联盟发展呈现出可观的成果和可喜的气象。目前,已建立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工作机制,联盟各项工作正在各联盟成员单位大力支持下有序、务实地开展。

      在联盟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上,联盟联席理事长、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郭莽副行长在联盟工作着力点上有过深度思考和具体指导。联盟的发展要善谋善为,善做善成。一是要抬头看天、找准联盟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什么样金融科技、怎么样发展金融科技两个根本问题上保持正确的航向;二是要低头看路、让联盟更接地气,要了解实体经济的需要,积极创新契合人民美好生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科技手段,增强金融普惠性;三是要脚踏实地,不断增强联盟的影响力,把联盟打造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的上海样本,在业务和技术层面形成上海标准,在长三角乃至中国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望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产联盟将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承载的功能和作用空间更大。一是彰显上海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投、用的相互融合,发挥上海金融行业的独特优势以及长三角充沛的科技产业资源,带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新蒲京娱乐官方网站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联动发展。二是树立对外开放标杆。推动技术与资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上海金融科技行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三是发挥新型智库功能,汲取社会和业界智慧,提升思想创新力、政策影响力和国际输出力,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本页:
XML 地图